簡述以自力修行的困難情況 斷除根本無明煩惱的過程(觀成法師之廣結善緣2207)
HTML-код
-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: 7 фев 2025
- 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成佛,不是容易的事。
以下簡述以自力修行的困難情況,以供各位參考,與念佛法門作出比較。
以前講眾生是因為作業,而輪迴於六道生死之中。
那麼「業」是從何處來的呢?
「業」是由於眾生從無始以來,迷惑而造成的,佛教的名詞是「無明」。
如果以「天台宗」的教理來說;
迷惑是有「見思惑」、「塵沙惑」和「無明惑」的。
這三種的迷惑將自己的真心遮蓋著。
先講「見思惑」;「見惑」是各種不正確的見解,「思惑」是各種煩惱的心思。
我們因為有不正確的見解,和煩惱心思,才會做出貪、瞋、癡、殺、盜、淫、妄種種行為。
「見惑」又分為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戒取見」、「見取見」和「邪見」。
「身見」是認為自己身體為自我。
「邊見」是執著偏於一邊的見解。
「戒取見」是堅守著不如法的邪教戒法。
「見取見」是執定自己的見解為正確。
「邪見」是一切不正確的見解。
「身見」是「我執」,
「邊見」、「戒取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邪見」是屬於「法執」。
「我執」與「法執」令人輪轉生死。
「思惑」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五種,比「見惑」較細微的思想上煩惱。
「貪」是對順境生出一種喜愛的心,設法去擁有。
「瞋」是對逆境生出一種瞋恨的心,設法去排除。
「癡」是不明白一切事情的正確道理。
「慢」是誇張自己的本領,輕視別人。
「疑」是對正確的道理作出疑惑,不能夠生決定相信心。
「見惑」和「思惑」是根本煩惱,學佛的人依照佛所宣示的法門去修行,當他開始悟到真理,如是再修行,就會漸漸斷除「見惑」了。
當修行的人證悟到初果「須陀洹」的境界,「見惑」就斷盡了。
「思惑」比較細,而且深,不容易斷盡的。
所以要到證悟到初果之後,再修持才能夠慢慢去除「思惑」。
當「思惑」斷盡,就證到四果「阿羅漢果」。
「思惑」斷盡了,就脫離了三界,「三界」就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都是在輪迴之內的。
「欲界」是有男女情欲的。
從地獄起,一直到第六層天為止,都是叫做「欲界」。
再上去有十八層天,叫做「色界」,這裡的人只有男相,沒有了女相,已經脫離了情欲。
再上去有四層天,叫做「無色界」,這裡的人連身體的形相都沒有了,只有神識存在。
修行者證了到阿羅漢的果位,才能夠將「見思惑」斷盡,這個時候就脫離了三界「分斷生死」了。
如果依「天台宗」圓教去分析,阿羅漢斷了見思惑,有了真實的智慧,觀察眾生的習氣,多如虛空的塵沙一樣,就覺得教化眾生是很困難的事,生起了迷惑,叫做「塵沙惑」。
「塵沙惑」有三界內和三界外兩種的。
當阿羅漢斷了見思惑,那麼界內的塵沙惑亦都一同斷盡,但是仍然有界外的塵沙惑,只是可以暫時壓服住,還未能斷盡的。
要繼續修行,到了九信、十信的地位,才能夠斷盡界外的塵沙惑的。
至於「無明惑」是非常細微難懂的。
一直修行達到了圓教初住的菩薩位,才能夠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
破了四十一品無明,就成為「等覺菩薩」,到了「等覺菩薩」的地位,還有一分微細的生死,還未了脫,要多破一分根本的無明,才能夠成為「妙覺菩薩」。
「妙覺」將最後一分微細「無明惑」完全斷盡,就成佛了。
照這樣去分析,靠自己的力量去斷除根本無明煩惱,修行成佛,是非常遙遠的路途。
單就是分斷生死,跳出三界六道輪迴,已經是極難的事,何況是成佛呢!
從凡夫修行成佛,根據佛經講;以時間計算,大概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
「阿僧祇」是梵語,意義是無數無量,「劫」亦都是梵語,是古印度社會用來計算時間的單位。
對於「劫」的計算,一大劫,大約等於一百二十八億萬年。
128000000000000年
三大阿僧祇劫,即是三乘一百二十八億萬年。
3 x128000000000000年
所以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成佛,時間是非常之漫長的。
修學禪定的人,參禪悟後,還需要多生的修持才能夠成佛。
至於未悟之前,歧路重重,令你生退心的逆緣很多。
出世的禪定,必須從欲界定、色界定和無色界定入手。
需要有切實的功夫,非凡的恆心毅力,不是口頭禪。
現在的參禪者,能夠得到欲界定已經是非常困難。
何況從四禪八定,入涅槃的境界呢!
古人有一個比喻,叫做「豎出三界」。
將修行者比喻為竹幹裡面的蟲,要脫離竹幹,直豎往上,一步一步地高升,要咬破很多竹節,才能夠見到天的。
但是依照「念佛法門」去修行,就是「橫超三界」。
比喻小蟲不需要一節一節往上咬,只要從横邊將竹幹咬破一個洞,就可以出來了。
有些人話修禪宗、密宗,可以「即身成佛」,這豈不是「橫超三界」!
蓮宗十三祖印光法師,在他的文鈔上這樣說: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,然能成者,決非博地凡夫之事,凡夫妄生此即身成佛想,會著魔發狂。密宗現身成佛,不可以當作真能即身成佛,雖知現身成佛,只有釋迦牟尼一人,古佛示演,亦無現身成佛的。
錄音來源:普賢佛教影音網站
poyinweb.com/in...
感謝觀成法師開示,感謝一眾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,感謝提供錄音下載的普賢佛教影音網站。
南無阿彌陀佛🙏🙇♂️
🙏🏻🙏🏻🙏🏻
🙏
🙏觀成法師🙏
阿彌陀佛🙏
🙏🏼🙏🏼🙏🏼
感恩菩萨慈悲点化
🙏大師所說: 修佛真是比古時『考科舉』難上千千萬萬倍!更要極高『慧根』!😇
藕益大師:若人但念阿彌陀佛!,是名无上深妙禅。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。真能念佛,不复起贪瞋痴,即大持戒。真能念佛,不计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。真能念佛,不稍间断夹杂,即大精进。真能念佛,不复妄想驰逐,即大禅定。真能念佛,不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感恩法師開示!阿彌陀佛!
师尊:
把心调整至宇宙自然法则相合,恢复定位。
佛:
修诸善法,若能放下我执,我慢,身份,身心命自复矣!
佛说一切法,为冶一切心。
万法归一,一归本心。
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
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無漏真淨
楞嚴經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《瑜伽师地论》第9卷与第10卷(个人所理解的十二因缘):
十二因缘: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(六处)、六入(六处)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
无明缘行的行:身行、语行、意行。
行缘识的识: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。其中欲界具足六种,色界唯四(推测无鼻识、无舌识),无色界唯一(推测仅意识)。
识缘名色的名色:色为色蕴(四大)、名为四蕴即: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(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这四蕴皆通三界;色蕴仅通二界即欲界和色界,无色界无色蕴。)
名色缘六入(六处):眼处、耳处、鼻处、舌处、身处、意处。(理解为六根)
六入缘触:眼触、耳触、鼻触、舌触、身触、意触。触为三和所生。欲界具六、色界四、无色界一。(这与六识相对应)
触缘受: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欲界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;色界(初禅天、二禅天、三禅天)无苦受仅乐受与不苦不乐受;色界(四禅天)及无色界仅不苦不乐受。
受缘爱:欲爱(与欲界行染污希求)、色爱(与色界行染污希求)、无色爱(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)
爱缘取:欲取、戒禁取、见取、我语取。(欲取唯能生欲界苦果,余三通生三界苦果。)
取缘有:欲有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四大洲人、欲界六天)、色有(色界十八天:初禅三天、二禅三天、三禅三天、四禅九天)、无色有(无色界四天: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)。
有缘生:蕴相出现故名为生(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)。
生缘老死:老无定相,附死立支。
云何无明?善男子,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,犹如迷人四方易处;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……由此妄有轮转生死,故名无明。善男子,此无明者,非实有体……一切众生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--乾隆大藏经第423部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
刺史又問曰:『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;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為破疑。』
師言:『使君善聽,惠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城中,說西方引化,經文分明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,即身中十惡八邪,便是說遠。說遠,為其下根;說近,為其上智。人有兩種,法無兩般;迷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,求生於彼;悟人自淨其心。所以佛言:「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」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即無罪;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愆。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,願東願西,悟人在處一般。所以佛言:「隨所住處,恆安樂。」使君心地,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』
新的一辑出版没,很期待!
無明(心魔)是衆生一生人中的頭号内在敵人!佢會常出好多負面念頭影像去迷惑毒害一切衆生為樂!衆生真要一生人都要好小心佢至好!
佛說思考無益 凡夫起了不正的念 而自己不知道 後果嚴重 因智慧不足 當煩惱來了就放下吧 解決煩惱問題 依然有生滅 有煩惱也有生滅 放下煩惱無生滅